欢迎来到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官方网站!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教学 > 师生获奖

在学习和反思中成长 ——2017年度“屈原杯”教师教学大赛总结

发布时间:2018-05-18 点击率:

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,提高课堂教学效益,给全体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、相互学习、相互促进的平台,在教学部、教科室、各学部年级部、各教研组的共同精心组织下,为期一个多月的我校2017年度“屈原杯”教师教学大赛圆满结束。

一、总体情况

1、主题鲜明,凸显新课程理念:“生命课堂——创设情境,关注生活,让课堂活起来”。

2、赛事种类丰富。分课堂教学竞赛和评课或教学案例分析大赛两项活动,课堂教学竞赛除课堂教学比赛外,又单设教学设计、板书设计和课件制作三个专项奖,旨在提升教师上课、评课、教学案例分析等能力,对教案撰写、板书设计、课件制作等教师教学基本功引起高度重视。

3、时间长,参赛面广。本届大赛为期五周(11月20日至12月22日),校本部50岁以下所有专任教师都参赛,教师参赛率达88.6%,为历届之最。其中133名教师参加了课堂教学竞赛,125名教师参加了评课或教学案例分析大赛并上交了作品,作品上交率为历届最好。

4、领导高度重视,各部门通力协作,组织有序。教学部、教科室、各学部年级部、各教研组都全力参与初决赛的组织和听评课活动;小学部和初中部还分别将初赛选手分成三个组,三位主任分别担任评委,初赛组织非常落实并进行了专项总结;各教研组对初赛课都组织了听评课,推选优质课参加决赛,并认真进行了研讨,教研氛围浓。比赛期间,黄校长、丁书记,副校长龙文新、余秋寒、周万成、蒋成多次深入竞赛现场进行听课指导,龙校长、蒋校长还亲自担任决赛评委。

5、收益大。这次大赛激活了青年教师的潜能,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,一批有潜质有能力的教师在这次竞赛中崭露头角。广大教师对课标、对教材、对生命课堂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,对教学目标、教材分析、学情分析、教学重点、教学难点、教法学法、教学过程、教学反思等环节的理解和设计有了比较科学的把握,对教案撰写、板书设计等有了新的认识,上课、评课和教学案例分析等能力得到提高,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

二、课堂教学竞赛

共133人参赛,共评出各类奖项111人次,其中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17人,二等奖19人,教学设计一等奖12人,二等奖15人,板书设计优秀个人18人,课件制作优秀个人21人。

课堂教学竞赛获奖名单:

(一)小学组

1、课堂教学竞赛(10人)

一等奖:孟慧、罗圆、刘佩(英语)、王佳佳、刘佩(语文)

二等奖:田枚芳、童婷、李兰兰、徐惠、侯昕

2、专项奖(25人)

(1)板书设计优秀个人:

李星彦、胡万英、胡伟、李奕瑾、杨秀萍、李思雅、潘璇、刘露、姚尧

(2)课件制作优秀个人:

刘芳、欧阳利星、彭雅茜、王唯、赵慧、曾纯

(3)教学设计:

一等奖:王唯、赵慧、李兰兰、曾纯

二等奖:胡伟、王芬、李思雅、潘璇、吴艳超、刘佩(英语)

(二)初中组

1、课堂教学竞赛(9人)

一等奖:张蓉、王文霞、庞婷、张强、覃丽辉

二等奖:吴迪、陈亚、张琪、罗艳

2、专项奖(22人)

(1)板书设计优秀个人:

肖流意、胡红梅、袁菲、杨林杰、羿莉、许辛辛

(2)课件制作优秀个人:

李琼、杜芹、彭娟、龚涛、曹芳、黄英、张勤

(3)教学设计:

一等奖:张蓉、张佩、罗炎、彭娟

二等奖:张勤、羿莉、张强、熊小竹、王胜男


课堂教学竞赛

(三)高中理科组(4人)一等奖:周贵兴、杨菁

二等奖:王高飞 张敏

(四)高中文科组(5人)一等奖:徐旭 李银子

二等奖:袁森 杨桃 雷洁

高中部专项奖(19人)

(1)板书设计优秀个人:谌兴明、谭欢、肖灿文

(2)课件制作优秀个人:毛佳、葛佳、谭欢、赵宏、梁淑媛、吴红、梅美、文雅香

(3)教学设计:一等奖:周贵兴、梁淑媛、刘露露、葛佳

二等奖:雷洁、文雅香、王高飞、陈蒴

(五)综合组

课堂教学竞赛(8人)

一等奖:张佩、陈逸娇、董灵

二等奖:王胜男、陈科霖、贺文杰、王芬、诸阳丹

(一)亮点

1、教师教学观念得到改变,注重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,打造“以学生的学为中心”的课堂。

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。转变学习方式,实际上是改变教师的一种习惯,落实生命课堂理念,即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启发式,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式学习,课堂中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,不搞“满堂灌”,而要围绕学生的学设计教学活动、设计学法,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时间,给学生充分展示表达的机会,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,教师要勇于放手、敢于放手。在这一方面,各位参赛的老师都力求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理念,如童婷、田枚芳、杨桃、李银子、周贵兴、杨菁、张蓉、张强、吴迪等老师。

2、注重双边活动,关注每一名学生。

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、生生交往、共同发展的过程。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平等交往的教学行为,要关注每一个学生,使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。很多老师在情境创设和有效引导下,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,生生间、师生间交流学习时间充分,有的课堂老师大胆地放手,课堂预设内外的生成都很精彩,如王佳佳、陈亚、张琪、周贵兴等老师。

3、重视三维目标,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。大部分老师的课堂不再是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教育,更提升到了学科素养的培养上。很多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、文化传承与理解、理性思维、社会责任、科学探究、法制意识、公共参与、史料实证、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,如李兰兰、肖流意、胡红梅、袁菲、杨林杰、李银子、袁森、徐旭、雷洁等老师。

4、注重创设情境、关注生产生活实际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,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,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,这充分体现了“以人的发展为本”的新课程理念,如刘佩(语文)、孟慧、刘佩(英语)、李银子、李琼、曹芳、黄英、张勤、杨菁等老师的课堂。

(二)不足之处

1、教师的角色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是组织者、引导者、参与者、评价者,要把自己定位在是学生学习的伙伴、朋友的身份,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讲授者。在教学竞赛这样的课堂上,很多老师还是习惯唱独角戏,“满堂灌”,追求的是知识讲解透彻、全面和精彩,但学生参与面和参与度不够,双边活动时间不充分不深入,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,竖着耳朵听,知识能力等是很难得到发展提高的,大部分学生的收效是有限的,课堂教学效益是低下的。

2、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没有针对性和深度。提问的指向不够明确,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。课堂讨论也只是浅层次的,没有深度和思维量,形式大于内容。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,随机提问,不要刻板地完全按预设提问,更不要总是固定地提问几个学生。这需要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加强对教材和学情的研究,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,充分体现“以人的发展为本”的新课程理念。

3、教案撰写、板书设计等基本功下降。部分教师的文本教案质量不高,部分教案项目不完整,缺少教材分析、学情分析、教法学法设计、作业布置、教学反思等环节。板书缺少设计,随意性太大,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。要充分重视文本教案撰写和板书等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回归。

4、部分教师上课过度依赖课件。课件上条目清楚,内容详实,上课只要看着课件走流程就可以了,初赛中这种现象比较明显。课件要用在关键处、突破重难点用的,目的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,抽象问题形象化等。说到底,课件只是文本教案的一个辅助工具,应该是先有文本教案再有课件,而不能本末倒置。

5、要改变教学重结果轻过程,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。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,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。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不要急于将结论告知学生,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,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。教学中应以学定教,顺学而导,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。


二、评课或教学案例分析

总体情况:评课的角度和案例的选择比较典型、新颖,富有启发性和借鉴性,教师的反思有一定的深度和原创性。能贴近教育教学实际,从身边教育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与课例对应的研究。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展开有效的评说,并且能不断反思总结,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、教材处理、教法选择、教学理念、教学机智、教学风格等作了一定的思考,特别是部分教师能基于生命课堂视野下的理念进行评课和反思。

全校应参赛教师141名,实际收到参赛稿125幅,缺交16人,共评出一等奖20人,二等奖30人。

评课或教学案例分析大赛获奖名单(共50人)

(一)小学部(16人)

一等奖:吴丽萍、陈玉兰、朱美林、丁琼、罗灵、谢丽琼

二等奖:杨丽芳、袁小霞、温红霞、徐远均、孙力琼、黄靖、何晓芳、候银银、张丽、王振华

(二)初中部(12人)

一等奖:罗连久、赵锦霞、滕昭丽、王平、李惠兵

二等奖:庞丽丽、黄敏、毛双喜、谭德新、彭相勇、张宏先、杨业军

(三)高中部(22人)

一等奖:吴芬芳、孙小华、杨洪波、蒋成、刘媛平、黄道宏、谭秋知、戴承新、李秘秘

二等奖:郭爱桂、简干、邹新明、万凤贵、杨家保、唐纯庆、宋立香、岳虹、田海生、李群英、袁莉、周志惠、叶平方


(一)亮点

1、真实。所有参赛教师,都是针对本届“屈原杯”课堂教学竞赛初赛或决赛的课例进行评析。

2、认真。绝大部分参赛教师都能通过认真听课,把自己的所听、所见、所感进行逐一记录,并认真评析,听课记录都是手写。大部分教师评课稿或案例分析稿都是手写,字迹工整,布局美观,钢笔字书写的基本功很强,也得到强化;一部分教师是打印稿,排版精美,也倾注了大量心血。大部分教师能按照规范的格式书写。如杨家保、谭秋知、刘媛平、徐远均、彭相勇、李惠兵等老师。

3、细腻。评课者笔触细腻,语言精练、优美,条理清晰,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精彩瞬间。特别是对每一堂课的细微之处的挖掘,可见评课和案例分析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,如陈玉兰、朱美林、温红霞、罗连久、王平、吴芬芳、孙小华、杨洪波等老师。

4、独到。能根据听课的情况和学生的收获,现场的氛围来确定评价的尺度,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,注重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,注重评价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参与面,注意了课堂的生成,注意评教学效果。部分教师的反思深刻且比较具有启发性,能用独到的眼光审视课堂。如丁琼、吴丽萍、陈玉兰、罗灵、李群、张丽、罗连久、赵锦霞、黄敏、吴芬芳、孙小华、杨洪波、蒋成、刘媛平、邹新明、谭秋知、戴承新等老师。

(二)不足之处

1、对评课、案例分析、教学反思的差别认识不足,所写评课稿像教案、像表扬信,案例分析像教学反思,但又都不像。

2、大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大赛主题及“生命课堂”的有关理念来解剖课例,理论支持不够。

3、评课和教学案例应该重在反思环节,在反思环节中揭示自己的主题立意,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引起同仁的反思启发。部分教师的评课或案例分析只是对课堂进行回顾,指出了优点,没有反思或反思不是很深刻,理论支撑和解读不够,特别是归纳性和提升度不高。